一、引子
在我国,诗歌的兴起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到了盛唐时期,可以说诗歌的发展也到了鼎盛时期,当时诗歌成就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他们不但是唐诗中的翘楚,而且也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人物。
二、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楼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境内),先世在隋朝时因罪迁徙西域,李白即出生于中亚碎亚城(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四岁时随父亲来到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李白是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与唐高宗李治同辈,比唐太宗李世民小一辈。而李暠又是陇西李氏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李白与李唐宗室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因此李白能够跻身唐朝权贵阶层,与其出身密切相关。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雄豪奔放,想象力极其丰富,夸张大胆神奇,语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
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
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对李白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李白的饯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宣州①谢朓楼②饯别③校书④叔云⑤》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⑥建安骨⑦,
中间小谢⑧又清发。
俱怀⑨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⑩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11)弄扁舟(12)。
史说君把李白这一首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试着翻译一下: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
②:谢眺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宣州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州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
③饯别:饯行,设酒食送行。
④校书:官名,唐朝时秘书省校书郎的简称。
⑤叔云:李白的同族叔叔李云。李云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752)年任监察御史,李云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
⑥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⑦:建安骨:东汉末年至魏初时建安时代文章的风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⑧小谢:指谢眺。谢眺的诗风清丽隽逸。
⑨俱怀:两人都怀有。
⑩览:同“揽”,摘取。
(11):散发:不束发,不戴冠。这里指不愿受拘束。
(12)弄扁舟:驾小舟泛游江湖之上。
四、译文大意如下:
多少个昨天弃我而去,不可挽留;多少个今天乱我心绪,增添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着一群群秋雁,面对此景,尽情畅饮在谢朓楼。
叔叔的文章颇具有东汉建安风骨,谢眺的诗风又是那样清秀古朴。
我们同样满怀着壮志豪情,欲要飞上那高高的青天,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抽刀断水,水流却更加汹涌澎湃,举杯消愁,愁情反而会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隐居山林,驾一叶扁舟去江湖上漂游。
五、李白这首饯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游宣州期间,在谢朓楼饯别同族叔叔李云时所作。
李白一直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据《代寿山答孟中府移文书》记载:
(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勇,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李白)“愿意做宰相,就像春秋时候的管仲和晏婴一样,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李白)做了辅弼之臣,必然能使四海升平,天下大同。”这是李白的第一个政治抱负。
李白第二个政治抱负是做皇帝的老师。他在《赠钱征君少阳》诗里边说:
“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李白虽然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实际上李白在青壮年时期一直不得志,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等来了他的诏书:当时经过他的朋友吴筠道士的推荐,唐玄宗命李白进京供奉翰林。
李白也难掩兴奋,写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实际上李白的任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唐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来向后人夸耀展示这样的盛况。
李白受到唐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非常羡慕,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因此在供奉翰林三年后,李白遭受权贵谗毁,被玄宗“赐金还山”。
此后李白一直四处漂泊。在漫长的游历生活中,唐王朝日益衰颓,而深受唐玄宗宠信的安禄山正为叛乱作准备,国难当头,李白空有一腔报国热忱之心却不得施展。
天宝十二年李白便从北方漫游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其族叔李云也到此,短暂游历之后,李云即将离开宣州,于是李白陪叔叔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并赋诗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赏析
这首饯别诗,开篇不写送行,而是在一首七言古诗中选用两个十一字句:弃我去者…,乱我心者…。这种奇特的开头就如同晴空霹雳,把李白长期压抑在心里的苦闷和忧愤,一时间全爆发出来。
李白原本就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但现实是四十二岁才由道士吴筠推荐,当了一个供奉翰林的闲职,而挂职才三年又被“赐金还山”。这样的结局与其当初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愿望相去甚远。
个人的遭遇和在供奉翰林的三年时间里,使李白看到了唐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理想抱负是不可能实现,因此心情十分郁闷。写出了无数个“弃我去者”的“昨日之日”,无数个“多烦忧”的“今日之日”,诗开篇两句饱含着李白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概括了诗人长期以来的政治遭遇,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尖锐对立。
就在李白与叔叔于谢朓楼宣泄个人情感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眺望远方: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大雁南飞。壮美的景色、开阔的意境,与诗人期望施展才华的心态正好吻合。此情此景,主观客观高度契合。
李白面对如此景象,个人情感自然产生了质的飞跃,迅速有郁闷苦恼转化为畅饮于谢朓楼的豪情与雅兴。李白是诗人、是酒仙。感情上的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个性特征的鲜明体现,三、四两句的一“送”一“酣”,恰恰切入了诗题“饯别”。
诗的五、六两句承接上文的谢朓楼饯别,写诗人和李云主客双方。第五句借蓬莱文章代指李云文章,用建安风骨来赞美李云文章清新刚健的风格;李白对自己的才能也是信心满满,对谢眺也是赞誉不已。
正如李白在另外一首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写到“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对谢眺的深深向往!五、六两句诗又关联并照应了诗题中的“谢朓楼”与“校书”。
诗的七、八两句中,诗人对李云说,你我叔侄,都有着高雅的情趣,胸怀大志,志存高远,要上九天揽月。这两句李白乘着酒兴,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从这两句我们不仅听到了诗人的豪情壮语,也看到了一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李白面对开阔壮美的秋景,把自己的豪放激奋之情推入高潮。
可是现实一次次教育了诗人,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九、十两句又把诗人从幻想拉回现实,诗人的情感从激越高昂的波峰又跌回到冰冷的波谷。同样诗歌也出现了一次大起大落。
“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的新颖奇特而又贴近现实,让读者感觉形象生动,令读者遐想不已。诗人酒兴高昂时渴望自己能摆脱不公的命运,可事实证明这又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三个“愁”字连用,表明诗人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诗人远大抱负和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始终不能解决。因而李白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慨!
末尾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绝望,也把诗人个人的忧愁苦闷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李白对叔叔李云说,送走叔叔之后,我就披头散发,放舟江湖,远离这尘世的喧嚣,才能解除我“心烦忧”。
结尾两句诗人在抒写感慨的同时,仍然紧扣诗题,以送别做结,并且情感上呼应开头,以烦忧始,以烦忧终,所以全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慷慨、激昂,情感沉郁、奔放,写法上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性格很吻合,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白的送别诗中的佳作。
相关文章:
暴雨成灾,房屋漏水难题怎么办?01-18
一招教你搞定厂房防水施工,漏水问题01-18
压缩机出现温度异常怎么办?01-18
离心式耐腐蚀防爆泵检修周期与内容01-18
马桶浮子坏了怎样维修?01-17
热水器的电源开关无法打开怎么办?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