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18日讯4月17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科学院专场。市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健介绍,市农科院长期关注冬枣育种、老枣园改造和产业转型等问题,全力为全市振兴冬枣产业打开新的思路。坚持系统思维,从种苗根源上找原因,从种植技术上搞突破,从发展模式上解难题,从生态建设上求实效,从全链条标准制定上求突破,为全市冬枣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市农科院引进国内外一流科研团队,组成创新创业联盟,打造全国冬枣产业发展新高地。冬枣研究方面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项,山东省林业科技奖2项,山东省自然资源科技奖1项,这些成果的科技动能已经初步彰显。

针对当前冬枣品质不稳定、栽培模式落后等问题,市农科院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做好种子“芯片”,把握冬枣产业发展方向。遴选国内外一流科研团队,搭建冬枣科技创新新平台。与河北农业大学刘孟军教授团队合作,共建环渤海现代红枣育种中心,组建国内一流的冬枣科研团队。创新运用“染色体倍性诱导+嫁接”技术组合,依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编辑,深度挖掘冬枣抗寒、耐盐碱和丰产等关键基因,构建酸枣、冬枣等北方枣基因组数据库,诱导培育出“月光、辰光、助光”等极早熟、优质、丰产、抗寒鲜食枣新品种,使更多冬枣优良品种出现在市农科院试验田。
筑牢生态根基,促进冬枣品质全面提升。创新冬枣篱壁式新树形,与宽行密植相结合,改善枣园光照和通风,在解决传统枣园机械作业难、果实采摘劳动强度大等难题的同时,提升了冬枣着色度,降低了病虫害影响。经实地验证,篱壁型枣园采摘整体人工成本降低40%多。率先实施山东省冬枣全产业链标准化项目,在冬枣园示范推广枣园生草技术,固碳增氮,增加土壤活性,有效促进盐碱地改良。经省科技厅认定,枣园土壤快速检测改良及生态优化技术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冬枣产业发展活力。改造嫁接,延长挂果期。针对性引入早中晚熟品种,推广“月光、辰光”等早熟、耐寒新品种,实现鲜食枣上市延长,构建鲜食枣全周期供应体系。探索林下经济,增加枣农效益。“冬枣-羊肚菌”间作模式将枣棚冬季4个月的“休眠期”转变为“生长期”,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入,带动冬枣种植户亩均净增收1万元左右。建好大学生创业基地,培育“新农人”。联合滨州职业学院等高校,打造大学生冬枣产业创业孵化基地,有效吸引有志大学生从事冬枣产业。

建立推广机制,焕新冬枣产业动能。以老枣园改造升级和新枣园建设标准化为重点,用好已发布的国家、省、市技术规程,打通从试验田到枣园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老枣园的全面改造,新枣园建设的规范化。建立互动机制。与沾化、无棣及市县农业、科技等部门,以及冬枣种植大户、经营主体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定期交流技术、信息,推介科研成果,引导带动枣农实现生产管理轻简化、标准化、智慧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园区已经规划建立了“红枣全流程育种基地、鲜食冬枣供应标准化智慧枣园、远缘杂交苗圃”3个示范片区,10余项新技术、新模式落地实验示范。农科院和有关部门通过现场观摩、专题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渠道开展技术推广。目前,生态枣园、篱壁树形、杂交新品种等已在沾化下洼、富源等乡镇街道推广1500余亩。成立技术服务团队。农科院牵头与沾化冬枣办共同成立产业技术服务团队,为枣农提供种苗、农资等,每年开展信息服务和现场技术指导20余期。(本网记者)
相关文章:
全球首场!苏州“选手”来了!04-19
滨州市农科院:为全市冬枣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04-18
岳池县医药健康产业“融圈”发展的生动实践04-18
工信部: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3%04-18
临沂这两大片区,将有大变化!04-18
对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最高1亿元支持 成都市金牛区助力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04-18
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新高地!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揭牌04-17
铁龙织密内循环网络,动脉激活发展新动能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