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一时间,地动山摇,房屋倒塌,还有熟睡的人来不及逃跑便被埋在废墟之下。
当时,正值寒冬,地震又发生在午夜,许多受伤的群众急需紧急救治。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第一时间集结,震后4小时内便抵达了震中,并在72小时内接诊700余人次,高效保障了灾区受伤群众的生命与健康。
此一“战”,这支“车轮上的生命方舱”再次以高效、专业的表现,享誉业界。
而它的故事,还得从十年前讲起……

打造移动的三甲医院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区域辽阔而狭长,地理条件又复杂多变,地震、泥石流、洪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由于地域辽阔,加之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应急救援能力有限,长期以来,遇到重大灾害事件时,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为受伤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支持。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甘肃省人民医院在省政府和省卫健委的支持下,组建了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以“移动三甲医院”的模式,将优质的医疗资源直接送到灾区和偏远地区,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展开就地医疗救援,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甘肃省应急医疗体系的空白,也为全国卫生应急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省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晟介绍,流动医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
初期,流动医院配备了X线放射车、检验车、手术车和水电供应保障车等4辆专用应急车辆,以及80名医务和后勤保障人员。医院规模为100张病床,能够在24小时内接诊300至500人次,并完成各类急诊常规手术。

这些设备和人员的配置,使得流动医院具备了“全地形全天候”的应急救援能力。无论是地震、泥石流还是其他突发事件,流动医院都能迅速响应,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自成立以来,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经历了多次演练和实战的淬炼,逐步成长为一支高素质的应急救援队伍。
2015年8月,流动医院参加了由省卫计委、省红十字会、省中医药管理局在甘南州联合举行的卫生应急演练,并荣获一等奖。这次演练不仅检验了流动医院的应急能力,也为其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6年9月,流动医院参与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并获得“先进集体”称号。这次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流动医院的应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019年,流动医院在景泰演练中表现出色,荣获“最佳参演队伍”称号。2022年,医院又参加了在张掖举行的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应急使命2022”演练,展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应急救援能力。

快反救援与康复前置
“快速反应是救援的生命线。”周晟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流动医院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其核心优势之一。
积石山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内,流动医院的医疗团队便完成集结,不到4小时便抵达震中。
“我们的设备和人员平时都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接到任务,可以迅速启动。”周晟介绍,这种快速反应能力不仅稳定了灾区群众的情绪,也为后续的医疗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流动医院不仅是“移动的三甲医院”,更是灾区群众的“生命方舱”。通过“帐篷医院+机器人手术”的创新模式,确保了伤员的救治效率和质量。
在积石山地震救援中,流动医院的快速反应不仅体现在人员和设备的迅速到位,还体现在对灾区医疗资源的高效整合。
“我们到达灾区后,发现当地的乡镇卫生院条件有限,人员不足。我们的专家团队迅速接管了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成为医疗救治的主力军。”周晟回忆,通过现场调度和资源整合,流动医院在短时间内建立了高效的医疗救治体系,为灾区群众提供了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

短短72小时内,流动医院完成了205顶安置帐篷的全覆盖巡诊,累计诊疗患者736人次,实施放射检查214例,成功转运39名重伤员。
不仅如此,流动医院不仅展现了高效的创伤救治能力,还通过中西医协同诊疗和康复前置的模式,帮助伤员更快恢复健康。
“我们第一时间将康复治疗融入救治过程,避免了因康复不及时导致的功能受损和残疾。”周晟说,“同时,中医药的介入也为灾区群众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支持。”
针对一些轻度外伤患者,流动医院中医团队采用了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对于重伤员,则通过西医的手术和重症监护确保生命安全。
此外,流动医院还注重心理援助工作,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为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心理疏导。
“灾后心理援助是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晟介绍,“我们特别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通过组织游戏、绘画等活动,帮助他们摆脱焦虑,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
除了积石山地震,流动医院还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战结合打造西部医疗高地
野外流动医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平战结合、资源共享、节约成本”的原则,形成了配置完善、维护良好、定期培训、战时高效的运营模式。
流动医院的“平战结合”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平时,我们的队员在各自科室工作,定期参加应急培训和演练。战时,他们可以迅速集结,形成一支高效的救援队伍。”周晟告诉记者,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确保了队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能力。
近年来,流动医院还积极投身于偏远地区的义诊和巡诊活动。截至目前,流动医院已赴基层开展大型义诊巡诊活动150余场,累计派出专家1000余人,为超过5万名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为300余场大型活动及会议提供医疗保障。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评选活动,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流动医院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西部医疗力量的鼓舞。”放眼未来,周晟表示,“我们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全面提升区域性重大灾害医学救援能力。”

一方面,继续加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能力建设与装备升级,并打造“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该平台将集成伤员定位、远程会诊、物资追踪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救援效率。
另一方面,流动医院还将依托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为西部地区打造一个辐射“一带一路”的医疗高地。
此外,流动医院还计划与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合作,引入“灾害医学救援标准化课程体系”,对应急队员进行系统化培训。
周晟说:“通过标准化培训,我们可以确保每一名队员都具备应对复杂灾害的能力,为未来的救援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回望过去,这支特殊的医疗队伍,肩负着加强卫生应急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在应急救援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了甘肃省应急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流动医院将继续以“平战结合”为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为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的流动医院永远在路上,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开到哪里。”正如周晟所说,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将继续书写属于西部医疗的辉煌篇章,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
市公积金中心召开第一季度工作调度会04-16
赤峰市“天使之旅”启程!04-15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发布大风蓝色预警04-15
各地高效有序推进春耕春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