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历城区博物馆打造全新研学课程,让千年文脉在沉浸式互动中流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18:04:00    

今年以来,济南市历城区博物馆以科技赋能和文化宣传为双轮驱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深化馆校共建,打造“行走的文化大课堂”研学项目,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枯燥文字,让文物不再是展柜里的沉默展品,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赋能、教育融合的文博传播新路径。

数字化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历城区博物馆积极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建立与公众的“超级链接”,服务公众文化建设。借助720°VR 、3D文物展示、语音导览等智慧设备,线上“云游博物馆”实现全景式观展体验,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有趣解说:让游客“走进来”

历城区博物馆通过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讲解赋能“行走的文化大课堂”,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大辛庄商代历史文化展厅,游客可以与先人对话,通过考古挖掘深入了解大辛庄商代社会的风貌与习俗,深刻感受商代文化的辉煌与厚重。在馆藏文物陈列展,通过白陶鬶、鲁伯大父簋、连枝灯等珍贵文物,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更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近代民俗展,通过复现近代济南的老城貌、农贸集市、“柳埠媳妇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济南民俗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的变迁。

历城区博物馆不断优化文物解说内容,全方位多渠道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历博·听我讲文物”宣传,多管齐下,凝聚合力,在文物与观众之间架起知识与信息传递的桥梁,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馆校共建:推动教育资源双向流动

历城区博物馆探索馆校共建新模式,将博物馆优质文化资源延伸至基层,打破与校园、社区的界限,实现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以传统节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流动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特色活动,让市民群众不入馆便可品读到家乡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共享斑斓绚丽的文物故事。

优化课程:弘扬传统文化

历城区博物馆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赋能“行走的文化大课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传承文化精髓。并改变课堂上单调乏味的灌输式或说教叙事模式,采用当下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此外,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辅以人工智能的创新方式和手段,以传统节日为节点,以社教活动为载体,推出“薪火相传——博物馆里的中国节”系列主题社教活动,弘扬国学精髓,找寻文化基因,荣获2024年度全市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沉浸式手工体验、文化讲解与互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了公众参与度与文化认同感。活动还成功联动学校与社区,形成“博物馆+教育+家庭”的传播模式,有效激活了历城区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成为本地传统节日文化推广的标杆案例。历城区博物馆“行走的文化大课堂”荣获2025年度全市博物馆研学旅游优秀产品。

馆际合作:推动馆藏资源交流

历城区博物馆和平阴县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千年墨韵——历城碑刻拓片艺术展”,此次展览是两地文博机构首次深度合作。以历城49件碑刻拓片为载体,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文化对话。拓片内容涵盖宗教、民俗、人物等领域,旨在从承载着文字延续、传递着文化和精神力量的碑刻拓片中,带领群众感受古邑历城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体会黄河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精髓,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历城区博物馆年均接待全市中小学研学团队150余个,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创新开展60余场特色手工社教活动,吸引8000余人参与;通过志愿者招募、“红领巾奖章”打卡等创新形式,年招募志愿者80余人,打卡人数达13万余人次;特色文物讲解系列推文实现3.8万余次浏览转发。这些创新实践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有力激发了公众的文化自信,为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创新样本。

记者:牛伟密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

相关文章:

历城区博物馆打造全新研学课程,让千年文脉在沉浸式互动中流淌09-11

黄河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09-06

省级文化盛宴“直达”村头,乡村夜晚“点亮”新生活08-31

潘峰被免去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职务08-31

内蒙古下达2.64亿元资金支持文旅融合发展08-25

已启动!遵义人又多一个好去处08-23

新疆塔城5282人手风琴合奏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08-18

今日起,暂停开放!乌海一景区发布公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