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卫中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既指工具,也指技法。以硬碰硬,在瓷器上搞出点活计,必须有真功夫,必须有“两把刷子”。
老陈,就是在瓷器上搞活的人。有“两把刷子”,更有几把锤子和凿子,他是瓷刻省级非遗传承人。
崩瓷凿画。以锤击凿,以凿崩瓷,在瓷板、瓷瓶上硬生生地凿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来。

走进他的瓷刻工作室时,老陈正在一块瓷板上凿刻一群在湿地上奔跑的麋鹿。钻刀、铁锤、瓷板互相敲击触碰,奏出“叮、叮、叮”的韵律。麋鹿的模样已跃然瓷上,身上的一根根细毛清晰可数。放下锤和凿,老陈抬起头。瓷刻最需要的是专心,不能有一分一秒的分神。百万次的锤凿,一凿差错,就可能前功尽弃。他停下手里的活,热情地接待我们。
几句寒暄,老陈很快进入了他的瓷刻话题。瓷刻,就是以“金刚钻”为笔、为针,在陶瓷上绘画和刺绣,既有洒脱的书画笔墨之韵,又有浓烈的金石雕刻之趣。瓷刻,又是一门极其辛苦的技艺,全靠工匠的手上功夫,一点一点在瓷器上凿出黑白灰的层次。
边说,边走,老陈带我们参观他的瓷刻作品展示:这位老人是齐白石,在黑色釉面的瓷盘上,进行分层雕刻,整体不着色,形成层次丰富的黑白灰色;这是《迎客松》,是在白色釉面上刻的,刻好进行赋色,并自然晾干;这幅《盐蒿上的丹顶鹤》,首先需要将瓷进行高温窑变产生自然肌理,再根据这些肌理,进行了二度创作……一件件作品,一幅幅画面,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回到工作台,老陈打开一本相册,向我们展示他得意之作的靓照。方寸瓷盘,凿刻的是责任与匠心。老陈身后墙上挂着的一块块金色牌匾,是对他的瓷刻成就的最公正评价。
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老手艺”,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勇敢地走进市场。老陈向我们介绍他在瓷刻上的创新探索:“传统瓷刻多以线刻为主,我试着将油画的光影、国画的留白、书法的笔锋融入其中。凿刻《越洋电话》时,我用‘点刻法’在瓷盘上凿出一百多万个细密凹点。远看如老照片般朦胧,近观则能触摸到人物指尖的温度。”

“陈老师,瓷刻的传承和创新,你取得了成功。但现在已进入3D打印时代了,非遗手工有挑战吗?”同行者提出疑问。“DeepSeek来了,你们作家有没有遇到挑战呢?”老陈把问题反推给了我们。
“瓷刻,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也能做得很好,但我一点也不担心。流水线始终不可能超越匠人的工艺。”他还是给出了答案,自信满满。
走出老陈瓷刻工作室,他的一句话仍言犹在耳:“唯有热爱,才能使人持之以恒,去匠气,生匠心,让你从‘工匠’向‘艺术’进阶。”是的,没有热爱,不可能有他三十多年的坚持,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
身后,又传来钢凿与瓷面碰撞的清脆声音,我仿佛又听见了来自古老文明的时代回响。湿地上的麋鹿,在老陈的锤凿下,欢快地奔跑。
(本文作者为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
相关文章:
劳动欢歌|瓷上凿画05-01
“匠心筑梦” 灯光秀,明晚点亮三江口04-29
一单IPO打破4月“零终止”,罚单暴露信披与内控漏洞,撤单早有伏笔04-24
2025升学季·中考 | “厚积薄发”学科,也有冲刺提分“黄金期”04-24
黄河号子丨以全民阅读之力筑就文化强国之基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