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多地频现“放生乱象”,大量动物因无法适应环境死亡,甚至引发区域性生态危机。正值春暖花开季,国家林草局近日表示,将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动物放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制定相关办法出台,明确可放生种类、区域等,强化对动物放生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放归赤麻鸭
放生作为一种民间传统与宗教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近年来,各种放生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放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潜在风险,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文汇分析,这些善意的背后,存在认知偏差与生态盲区。比如,误认为“放生即善举”。公众对物种生态习性与栖息地需求的认知不足,忽视生物链的复杂性,放生致死、放生致害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缺乏对生态后果的考量。部分团体或个人将放生视为“积累功德”的仪式化行为,集中放生于名山大川,造成生态容纳量过载引发的生态问题,甚至出现违法放生外来入侵物种。陈文汇表示,不科学放生的生态危害具有连锁性与不可逆性。例如,放生人工养殖物种,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导致大量放生动物死亡;放生外来入侵物种可能摧毁放生区域生态平衡;放生未检疫物种,加剧疫源疫病的传播风险。

放归雕鸮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陈文汇表示,科学放生的核心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即便是个人基于善意的放生也要遵守这些原则——物种本地化、生态评估前置、时空适配性、放生有序化。首先,最好仅放归本地原生物种,严禁放生外来物种或人工杂交个体;其次,需由专业机构对放生区域承载力、食物链关系及疾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此外,要选择气候适宜、远离人类聚居区的自然栖息地,避开繁殖期等敏感时段;最后,有序开展放生活动,尽可能避免偶发性放生活动。严禁以牟利为目的,组织规模化或商业性放生活动。
陈文汇进一步建议,宗教团体、社区机构可以开展生态保护专题宣讲,以案例警示、科普手册等形式揭示盲目放生危害;媒体、学校可以通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多元载体传播科学放生理念;管理部门可以探索“替代性善行”模式,引导认栽、认领沙漠植树或参与湿地、保护地修复志愿活动,将善意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态行动。陈文汇说,要以科学态度重新审视放生活动,让善意真正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力量。当我们摒弃盲目放生的旧习,转而在专业指导下参与生态保护,便是对自然最深沉的敬畏。
针对“放生乱象”问题,国家林草局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已明确了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放生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放生,应当选择适合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从境外引进的野生动物物种不得违法放生、丢弃;发现来自境外的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野生动物放生活动的规范、引导。相关罚则规定,对违法将境外引进的野生动物放生的,由县级以上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捕回,并处罚金;对逾期未捕回的代为捕回,费用由被责令捕回者承担;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林草局表示,还将采取多项措施强化陆生野生动物放生管理。例如,发挥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协作机制作用,将野生动物违法放生行为作为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重要内容,严打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此外,每年将通过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将科学救护放生作为其中内容之一,提升公众科学保护意识。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动物放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制定相关办法出台,明确可放生种类、区域等,强化对动物放生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同时,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会同有关单位指导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有针对性地宣传活动,普及放生法律法规知识,提升科学保护、依法放生理念。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丨王泽华
图片丨国家林草局
责任编辑:李瑞
相关文章:
咸阳市育才田家炳中学“名师讲座之青年教师培训” 第四讲04-16
河北货车司机高速路上突发胰腺炎 榆林高速工作人员紧急送医04-16
临沂三河口小学开展防踩踏逃生疏散演练活动04-16
今天济南或将首破30℃04-16
3月青岛新房售价环比上涨0.2%,二手房同比降幅连续收窄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