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研发的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助力越光稻收割。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资料图片)
“以前育秧插秧都是凭经验,听了专家的讲解,今年丰收更有把握了。”近日,在江苏省淮安市顺河镇,江苏大学农业“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举行了一场“农民技能提升型培训班”,为当地90多位种植大户详细讲解春耕智能农机装备新技术。
这样的场景已是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常态——越来越多涉农专家教授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户量身定制“智慧套餐”。学校有组织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在高素质农业人才支撑、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从理论课堂到田间课堂的实践转向,不仅是涉农科研范式的革新,更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说。
1 攻关
瞄准需求促农机“智”变
在河南南阳的麦田里,江苏大学科研人员正在指导当地农户安装小麦病害预警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对小麦赤霉病进行实时监测。“这套系统可以保障小麦绿色高效生长,防病于未然。”项目负责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宁说。
杨宁团队扎根农业芯片研究已有10余年,相关的成套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成了病害孢子、环境信息感知等多种芯片,可对小麦、水稻、果蔬等作物的生长区位和病害风险进行实时感知与评估,为农作物防病提供数据支撑。
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介绍,学校瞄准农业前沿需求,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团队17支,开展“方向带头人+跨学科大团队”“清单式、项目制”技术攻关。
近年来,江苏大学涉农学科团队突破关键技术45项,6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研发无人收割机等智能农业装备。
2 转化
让更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
连日来,黑龙江的广袤农田里机声隆隆,由江苏大学与黑龙江北大荒众荣农机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国产圆盘耙正在大展身手。“耙深稳定控制在25厘米左右,碎土率高达95%,土壤翻耕效果非常理想。”众荣农机总经理赵清建欣喜地说。
项目负责人、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顺介绍,相对原有机具,新型硼钢耙片失效率降低9个百分点以上,使用寿命延长40%左右,同时油耗降低14%以上。目前,该产品已在黑龙江、新疆、江苏等农业主产区推广应用300余套,有效替代了进口设备。
作为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江苏大学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强化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校友企业等的战略合作,与江苏常发集团等企业共建10余家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
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学校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农业生产第一线。
3 育人
到产业一线“练精兵”
“最好把原来平土框一排轮做成能升降的双排轮,既能控制作业深度又能保持前后平衡。”2月底,江苏大学农机装备工程专业研三学生郭小虎跟随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团队,针对南疆地形对整地平土机械做出适应性改造。
郭小虎已经在新疆农垦科学院开展农业科研实践一年多。“我的成长离不开这里的实践平台。”临近毕业,郭小虎决定加入新疆农垦科学院,为新疆农业装备研究贡献自己的青春。
“走出学校,到产业一线去‘练兵’,是学校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介绍。该校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拉近专业与产业的时空距离,要求学生全链条参与,防止毕业生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
围绕新农科人才培养,江苏大学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建设“农科+”“工科+”特色课程模块,聘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等20余位农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不断完善“课堂+田间讲堂”耕读教育体系,打造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7日 第04版
作者:本报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单毅君
相关文章:
滨州市农科院:为全市冬枣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04-18
岳池县医药健康产业“融圈”发展的生动实践04-18
工信部: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3%04-18
临沂这两大片区,将有大变化!04-18
对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最高1亿元支持 成都市金牛区助力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04-18
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新高地!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揭牌04-17
果然视频丨济南今年将引进和培育种业领军企业10家以上04-17
铁龙织密内循环网络,动脉激活发展新动能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