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曾是“天选专业”,如今“全网劝退”!建筑学如何抓住新风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7:02:00    

热播剧《小巷人家》中,主角之一的“学霸”庄图南将同济大学建筑系作为高考志愿首选,毕业后加入设计院,投身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巨浪。不少人心生感慨,“那是建筑学专业最吃香的年代。”

同济大学是赫赫有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同济建筑”更是声名在外,“中国现代园林之父”陈从周、著名建筑教育家罗小未等名家都曾在此任教,“同济学派”和“同济风格”蜚声中国近现代建筑史,这里一度是众多倾心建筑学专业学子的报考首选,录取分数线比肩清华大学……

曾经的“香饽饽”专业,现在却遭遇着“劝退”。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建筑类专业招生院校的数量比2023年减少17所,建筑类专业招生计划下降6.1%;不少高校将建筑类专业从5年制缩短为4年制,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招生自救”;多所高校正在启动的学科调整中,一批被“砍”掉的专业中,建筑类专业就名列其中……

建筑学,该怎么办?

王牌学科要继续成为“王牌”,转型势在必行。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新绘制的发展蓝图中,人工智能(AI)已成为人才培养体系整体焕新的重要抓手——通过学科交叉,更多优势学科群正在成长。

毕业生就业领域变了,说明什么?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建筑城规学院的学生一般有三个出路:房地产公司、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但结合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跨界”就业的学生明显多了。有人进入了游戏行业,在虚拟世界里造房子;有人闯入影视行业,指导布景和场景设计;还有学生加入地图信息服务等企业,发挥城市规划的基本功……

毕业生就业领域发生“迁移”,也从一个维度佐证学科结构调整的必然。随着地产红利不再,建筑行业持续收缩,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市场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幅降低。“部分行业的周期性调整,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建筑学‘凉’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告诉记者,无论从学术层面还是从产业实践来看,“AI+建筑”正在不断衍生出新的应用场景,与之关联,学科边界正不断拓展。

例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于2022年新设了“游戏建筑设计”专业。在同济,以“AI+”为抓手,全面焕新课程体系已成共识,一系列教学改革紧锣密鼓推进。去年,该校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后,建筑城规学院率先新增AI赋能城市更新交叉创新实验区,成立数智实验班和未来技术班,当年就增设了9门AI相关课程,还有11门智慧课程已通过立项,陆续“上新”。

此外,围绕AI for Cities(数智城市)这一主题,学院正促进规划类专业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交叉,为规划学科带来新的增长。

与此同时,同济建筑城规学院还开设了国内首个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全专业“数智空间设计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和“未来技术班”,培养面向未来空间设计实践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

数智时代来了,建筑学如何“破圈”?

除了规划城市的天际线,当下的建筑学还可以多做些什么?这是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建筑城规学院采访时,记者找到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答案。

比如,拯救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测算,生命救援有“黄金8分钟”之说。上海全市的急救车路径共有700多万条,中心城区有大约25万幢建筑,其中,有3000多幢建筑抵达急救站点的时间超过了8分钟。2022年前,全市急救路线的平均耗时约为12分钟。提高生命救援效率,城市该如何优化路线?重新规划急救站点?王兰带领团队建立了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这个包含计算机学院、交通学院师生在内的团队将中心城区建筑的急救呼叫时间缩短至8.5分钟。

“从城市更新到气候变化,人要更加诗意地栖居,必然要直面一系列新挑战、解答一系列新命题,这也对建筑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王兰说,步入数智时代,学生不仅要对建筑学的人文艺术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要有“破圈”的意识,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更加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

生态城市、绿色建筑、遗产保护、数字设计……在如今的同济建筑规划学院,各类交叉创新团队正不断组建,新的学科群快速成长。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赋能碳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吴志强领衔的团队积极创建全球城市碳商评价体系City CQ,结合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城市碳中和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他的团队对单个城市碳排放测度的精准度已从52.32%提高至92.15%。

加速奔跑,如何护好“老根”生发“新枝”?

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同样不易。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多位一线教师的心声。有人直言,作为同济王牌学院之一,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毕竟,“不进则退,带来隐形压力”。有学院相关负责人谈到,和众多转型中的大学二级学院一样,如何在护好“老根”的同时生发“新枝”,这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当然,也有一线教师难掩内心困惑,“对AI+的强调是不是太过头了,这么改下去,建筑学还是建筑学吗?”

改变,从细节开始。比如,建筑城规学院定期召开的务虚会变成了学习会,来自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们纷纷“走进来”,给全院教师开讲座。同时,学院还大量引进AI相关选修课、前沿领域课程,学生们在打开学术视野的同时,也开始“用脚投票”。在如此“大环境”下,一些教师为了站稳课堂,不得不加速“进化”……

其实,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之前,学院内部,早有示范案例可循。王兰告诉记者,在GPT诞生之初,学院不少教师就关注到垂类大模型的应用。比如,任教于学院的袁烽教授就凭借数字化设计、3D打印和机器人建造技术,斩获了多个国际大奖。而今,随着大模型井喷,越来越多教师嗅到技术牵引的新风口。在这一轮的改革中,学院正抓住AI风口加速奔跑。

“当前,AI类专业火爆,确实吸引了不少高分生报考,而对传统王牌学科来说,暂时的招生‘遇冷’也促使我们深思:要吸引并培养更多优秀学子,我们必须要让自己更优秀,持续打出新的王牌。”王兰说。

原标题:《曾是“天选专业”,如今“全网劝退”!建筑学如何抓住新风口?》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金娇

相关文章:

金湾新大厂!以后每栋建筑都能「自己发电」!04-15

干物业会巡逻、抹地面能涂墙……成都喊这些“搬砖”机器人来修房子04-14

城市因爱升温 善意点亮文明04-14

事业单位招聘!临沂35人!04-14

地下“筋骨”强了,地面才能更靓 德州地下管廊建设为城市更新赋能04-11

娄永琪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04-11

郑州市通报五起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案例04-11

美股收盘:三大指数集体大幅回落 特斯拉重挫7%领跌七巨头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