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广州市海珠、黄埔等产业强区接连聚焦“两业融合”推出重磅举措。海珠区送出都市工业发展政策“大礼包”,真金白银兑现专项资金支持“产品+服务+生态链”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黄埔区推出“生产性服务业8条”,实施“研发+”“设计+”等八大行动赋能制造业全生命周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广州等都市作为“探路先锋”,在中心城区率先开启了一场事关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刻转型,打通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双向融合”路径,成为突破瓶颈、重塑优势的不二法门。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作为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核心,广州等都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积累了“产业+服务”双重规模优势,但转型之痛也异常清晰: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用地用人成本攀升、技术升级压力日增,“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局面带来产业外溢之忧;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虽具规模,却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难以支撑制造业向高端跃升。只有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1+1>2”的突破,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近年来,从广州、深圳到苏州、福州,长于制造的都市都已开始统筹谋划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发展,“以产促服、以服强产”的良性循环态势初显,展现了驱动都市动能转换、结构优化与绿色新生的“融合之力”。
融合催生的“化学反应”,首先点燃了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质生产力。海珠区的“数字技术+轻量制造”模式极具代表性:发挥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聚集优势,以平台赋能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都市工业,使成千上万的服装小作坊融入高度协同的智数化生产场景,实现“创意即商品”的跃升;也让医药研发服务与精准化制造结合,实验室成果得以快速中试验证、走向市场……“无界融合”令都市传统产业在“轻量智造”中焕发了新生机。
其次是通过重构价值链优化了产业结构。黄埔区“生产性服务业8条”便直击“制造业单兵突进”的结构性梗阻,围绕制造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研发+”等一揽子高附加值服务,推动市场化研发组织、技术经纪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既鼓励制造业企业分设服务板块,又支持服务业企业向制造延伸。“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制造化”双向融合带动了产业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让产业体系更加高效、富有活力。
同时,融合带来的集约、高效、协同,为都市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如福州长乐区针对纺织工业打造了强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近千家企业、超万台设备,让众多中小企业摆脱“低、散、弱”,纺纱、织造、染整等全链条走向智能化绿色化。从海珠到长乐,都市成长起来的“轻量智造”本身就是对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替代升级,有利于“保产业”与“保生态”的平衡。
打通深度融合的“任督二脉”是关乎都市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跃,尚需从多方面破解瓶颈。如打破服务业“没活没客户”与制造业“没钱没兴趣”的双向困局,还需推动应用场景创新,打造面向生产、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当海珠的服装设计师借助数字平台与柔性生产线实现“所思即所得”,当黄埔的制造企业在全链条服务支撑下轻装上阵专注创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界限的消融,更是城市发展新动能的涌动。让“制造”与“服务”在都市肌体里自由流淌、相互滋养,一幅幅结构更优、动能更强、底色更绿的城市产业新景必将早日呈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郑 杨)
相关文章:
永德县:延链升级 咖啡飘香08-12
“双向融合”重塑都市产业优势08-12
早参 | 广州今明两天高温炎热持续;共5天!佛山中小学将试行春秋假08-10
聚链赋能筑高地 薯业扬帆启征程——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综述07-24
早读|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时间定了;广东3县市入围赛迪百强县榜单07-24
宝安“五虎上将”跻身《财富》中国500强07-24
河北港口集团开通华南美西快航航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