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放假回微信算加班?“隐形加班”判决案的标杆意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7:41:00    

□曹欣怡(云南财经大学)

2021年,李女士入职某公司,双方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作期间,李女士经常在休息时间,如周末、下班后、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等,收到公司高层领导发来的微信消息,包括回复工作指令、修改方案等,李女士按照要求完成了相应的工作。最终,经核算,法院判决公司向李女士支付2021年至2023年加班费9万元。该公司不服判决,提起上诉。日前,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4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这起“隐形加班”案的判决具有重要意义,是数字时代下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突出司法样本,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应该规范用工管理,强化劳动法意识,也点醒了劳动者,要树立维权意识,共同构建健康职场新生态。

企业应平衡用工效率与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主动承担数字化时代下的管理职责,实现可持续发展。“微信”“钉钉”等新在线沟通平台的出现,不是企业在非法定工作日让员工“隐形加班”便捷手段。“李女士判决案”表明,企业若在非工作时间段对员工下达工作指令,将有可能面临高额罚款与声誉的损失。企业只有通过自觉贯彻休息日禁用工作群等手段,保障员工的休息权,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反哺”企业竞争力。

劳动者应该拒绝“内卷式”服从,用劳动法的法律知识对抗“隐形加班”,通过劳动者积极维权推动职场规则的公平化建构。依照我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在非工作日发布工作任务指令的违法现象屡见不鲜,这并不能成为默许“隐形加班”的理由。在该案的判决中,李女士通过对于微信记录,工作邮件往来的保存,将留存记录转化为司法维权的证据,她的胜诉经验是每个劳动者学习的样本。

“加班文化”是对社会劳动氛围的破坏。以“李女士判决案”的司法审判为案例,社会应该要推动劳动伦理的健康化运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劳动的积累是社会产生经济财富与文化财富的源泉,也是个人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锚点。从国家、企业到个人,应该养成尊重劳动、重视劳动成果的社会共识。

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也是即将要步入职场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明确加班不等于奋斗,无偿付出只会降低劳动者的职场地位。一起对恶性“内卷”与非法加班说“不”,夯实建立良好就业环境的群众基础,为未来的求职铺平道路。

相关文章:

放假回微信算加班?“隐形加班”判决案的标杆意义05-01

福建省交易团出征第137届广交会05-01

新民艺评|卜翌:《蛮好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人生?05-01

淄博一对情侣分手后,男子将前女友告上法庭……05-01

【善美桥西】情系劳动者,义诊暖心行 | 桥西区彭后街道为城市守护者送关爱05-01

上海这个区域一季度医械进出口总值翻了两番,刚刚又迎一重大项目04-30

庆阳税务服务升级获点赞04-29

图文实录 | 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04-29